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以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建设和组织力提升为重点,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实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结合学校、学院和专业的发展实际,大力实施“党建+”工程,全力推进“党建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相融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一、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思想根基”
实施“头雁效应”计划,通过“抓议事制度,强化党组织运行基础;抓理论武装,强化党组织思想动能;抓主题教育,强化党组织作风建设”的“三抓三强化”工作体系,夯实党组织领导力量,提升学院班子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鼓励党员教师带头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投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指导。2024年学院获批陕西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学校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获批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院级教师发展分中心各1个,这些项目的获批,为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二、党建赋能一流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近年来,学院党委充分发挥谋篇布局、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作用,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抢抓发展新机遇,推动发展新布局,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学院抢抓学科、专业建设机遇,动员全院力量,第五轮学科评估矿业工程学科实现提档升级,获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采矿工程新专业2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学位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课程2门。学科、专业建设的高起点使学院步入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三、立德树人绘就人才培养“新蓝图”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学院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通过“抓教师理论学习,培育优良师德;抓学生思想教育,培育优良品德;抓课程思政建设,培育优良课程;抓创优评优表彰,培育优良学风”的“四抓四培优”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22届-2024届学生考研录取率分别为:39.9%、34.7%、40.6%,2025届有望达38.9%。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建立“教-学-研-用”科创育人平台,通过设立学科竞赛专项资金、组建竞赛导师指导团队,积极营造以赛促学浓厚氛围。2024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实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上零的突破,学生组团参加竞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33人,个人类比赛获省部级及以上16人,整体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70余项。这些奖项充分展示了学院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四、勇攀高峰实现科学研究“新突破”
科学研究是学院发展基石,学院坚持“三个聚焦”科研战略,即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凝练特色研究方向;聚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整合资源;聚焦学术前沿加强交流合作。通过以上战略的实施,2024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优青1项、面上6项、青年12项),连续三年获批数量全校第一;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撰写的《陕西省采煤沉陷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被中共陕西省委相关部门采纳,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五、服务社会书写成果转化“新篇章”
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是推动学院发展与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学院坚持聚焦产学研融合发展,持续赋能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教师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联合攻关机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需求拓宽科研服务路径。2024年学院科研经费到款8500万元,项目合同总额过亿元。
六、人才引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24年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7名,崔峰教授获批“优青”,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创新团队1个、科技创新领军先进个人1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博新计划支持1人、三秦英才引进项目1人,校级教学名师2名,他们为学院学科发展注入强大力量。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院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发展生态构建: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完善服务保障机制,解决工作生活后顾之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学术视野。2024年选派5名教师赴俄罗斯两所大学开展访问交流,2名博士赴澳大利亚访学,邀请4位国外学者作学术报告; 承办第4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暨国际岩层控制会议。目前,学院已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未来,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能源革命时代使命,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