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服务煤炭强实践 能源报国显担当-西安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服务榆林朱家峁煤矿强矿压治理纪实
发布时间:2023-04-21     浏览量:

榆林朱家峁矿地表沟壑纵横、煤层埋藏深度浅,属于我国西部矿区典型的地质条件,2021年10月,工作面发生第一次强矿压事故,现场压架42架,沿工作面煤壁处顶板整体切落并延伸至地表,形成地表台阶下沉、工作面支架立柱急剧下缩等强烈的矿压显现。强矿压孕育时间极为短暂,为0.5-1.5个小时左右,现场无法及时采取高效的防控措施。两天后工作面再次发生压架事故(63架),2次灾害均发生在沟谷上坡段,矿井停产达2周之久,矿方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且后续存在同样地质条件的工作面开采及接续,直接影响煤炭安全生产与保供。

地表沟壑顶板切落、支架压死地表台阶下沉

危难时刻显情怀,困难面前重担当

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西安科技大学西部能源绿色低碳开发研究团队负责人来兴平教授,组织研究团队赶赴企业,深入一线。当时正值西北十月零下20多度的天气,西安科技大学榆林研究院单鹏飞教授与顾合龙副教授在朱家峁煤矿郭中安总经理的带领下一起到了1305工作面压架现场,感到触目惊心。在一线指挥现场治理工作的董事长李元庆急切问道“我们目前该采取什么措施?怎样才能平稳推采?能不能今天就出一个临时的防控措施,控制目前的糟糕状态?”……迫切的安全生产需要考验着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现场治理经验。

直面困难,唯有奋斗

为解决这一重大生产难题,来兴平教授提出“先制订临时方案,再优化具体方案”的指导思想,并亲自参与防控措施制定。科研团队中的一大批青年人才主动请缨、扎根现场,迎难而上、知难而进,通过分析地质钻孔、水文、采掘等资料,考虑矿方现有条件,结合地表与井下的调研,通过理论计算与过往经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沟谷区多关键层单煤层强矿压显现理论模型,充分解释了井下与地表一系列灾害现象,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空区人工再造充填体的理念,通过降低低位关键层来压步距,促进特定高度顶板垮落的方法,将传统的“支架-围岩”支护系统转变为“折减荷载的支架-围岩-采空区矸石联合支护体系”,实现支架上覆荷载大幅度削减的同时,初步卸掉了工作面压力,受到了矿方各级技术人员与现场施工人员的一致好评,每次到工作面,看到他们竖起的大拇指,我们倍感骄傲。

为细化方案,精准掌握工程一线情况,团队师生连续跟班80余次,与施工人员、现场技术人员一起钻孔取芯,调研现场,分析数据,积极响应“科学家+工程师”的结合模式,结合矿方条件,共同提出系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有效避免了防控措施实施对生产进度的影响,并协助矿方完善施工技术,优化科研条件。

西安科技大学校长来兴平教授在榆林煤矿企业调研中多次强调,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建立“奋斗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荣誉共同体”三个共同体意识,将现场实际效果作为检视科研成果成效的根本出发点,以创新成果换信任,以脚踏实地换真心,用接地气的方式同矿方各层级沟通,与矿方主要技术和施工负责人建立起了兄弟般的信任和亲人般的感情,正如生产技术部部长李相通所讲“我们同为异地扎根,有共同的目标,彼此信任,堪称兄弟”。

团队与矿方人员协作施工团队顾合龙与总经理现场研讨地表裂缝野外测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23年4月团队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迎来了第一次严峻考验,此次为朱家峁煤矿1307工作面需要推过高达100m的上坡,较1305工作面上坡高度高出60m,也是该区域最高的上坡。过往经验表明此种情况工作面矿压显现更为强烈,造成的损失更大。优化措施实施后,工作面矿压得到了及时卸除,支架没有出现过载现象,采掘空间顶板保持了完整状态,煤壁没有出现崩落,地表也没有发生台阶下沉,工作面涌水量无明显增多。现场负责人,生产科、地测科各级领导与技术人员取消休假,战战兢兢,看到技术措施实施后的工作面卸压效果、地表没有出现台阶下沉,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这有力证明了优化后防控方案经受住了现场的考验,形成了取得了经得起现场实践检验的重大创新成果。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地矿、安全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史和65年的独立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事业和应急管理事业,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今年以来,学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不断把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第一季度科研经费到款破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6%,奋力实现了开门红。